“法國著名攝影師尤金·阿杰花了一輩子拍攝巴黎,老場長劉開林20多年待在山上,也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。我陳生平為什么就不能花一輩子時間,保護好鷂子寨的自然環境?” ——2013年1月陳生平
藝術家簡介
陳生平,字靜安,1966年出生,湖南張家界人,攝影師。
一直生活工作在世界自然遺產地-武陵源,其中1986年至1990年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彩色擴印部職業攝影師,2012年 6月至2015年5月任荷堂藝術館館長。
2017年10月參加2017紐約國際攝影藝術展,作品巜云空未必空》獲藝術佳作獎。
2017年9月參加第十七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。
2017年8月參加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邀請展。
2017年4月參加萬丈高樓平地起——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。
2016年12月《云空未必空》—陳生平攝影作品展,荷堂藝術館。
2016年9月在 2016天地心·家國情第16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獲優秀攝影師獎
2016年1月參加2016成都鉑金印相名家作品收藏展。
2015年10月參加2015北京國際攝影周展覽。(中華世紀壇.北京)
2008年 編著出版《將軍題名鷂子》畫冊。
2004年1月參加韓國馬山市.木浦市.日本姬路市.中國張家界市.國際寫真交流展(大宇文化展示館.韓國)。
2002年12月參加韓國馬山市.日本姬路市.中國張家界市.國際寫真交流展(大宇文化展示館.韓國)。
陳生平越來越沉靜了。2013年1月,記者采訪他時,這個“一輩子不想當官、只想守著這座山、為子孫后代留點有用的東西”的人,現在連山也沒守了。好在,他還有攝影,并在2017年度紐約國際攝影藝術展中獲獎。
我們的對話,從他的這次獲獎開始。
■記者:祝賀你,在紐約獲獎,有什么感受?
陳生平:比較高興,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世界自然遺產地武陵源的攝影人而言,這個獎是對我30年攝影生涯的肯定。
■記者:《云空未必空》給人感覺是很沉靜的一個作品,你想要表達什么?
陳生平:這部作品是我工作狀態和精神狀態的一種呈現。這個選題典出《紅樓夢》中妙玉的判詞,作品就是按照判詞的架構來拍攝的,共四組16幅,分組為:禪居;孤寂;冷艷;玉殞。
創作從2014年開始至2016年底結束。我用具象的景區景點,表達抽象的藝術概念,為了這一視覺效果,我在拍攝中盡量把我們熟悉的景點,拍得有陌生感和疏離感,從而擴大和加深人們對作品的認知,進而引入多維度的思考。
■記者:攝影是源于西方的工具和技法,你是怎么將它和傳統文化比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。
陳生平:攝影這個東西,帶有明顯的西方審美情趣,其語言和技法都是西方的。將它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,與本土的自然、宗教和生活融合在一起,需要一些獨特的思考和細致入微地觀察,這可能就是我們經常說的“匠心”。
就我個人攝影來說,感覺經歷了“看山是山”“看山不是山”的階段。這不是終點,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■記者:2013年我采訪你時,你曾經說“現在張家界不缺開發的創意和激情,更不缺資本,缺的是沉下心來保護環境的人”,現在還這么認為嗎?你覺得你的貢獻會在哪里?
陳生平:還是這么認為的。我哪有什么貢獻(笑)。不過西方攝影師中真還有這樣的人,攝影師卡爾頓·沃特金斯(Carlton Watkins)就是用他的圖片說服了美國參議員約翰(John Conness)得到支持后,約塞米蒂資助項目才得以起草并向國會提交。為美國的國家公園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
■記者:這次獲獎之后,有什么打算?
陳生平:我會始終關注拍攝世界自然遺產地武陵源,它是我這一生最摯愛的地方,也是我生活與精神的皈依地,我將用我的鏡頭向世界展現它的美麗,爭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,使自己更上一個臺階。
藝無止境,我才邁開了第一步。我希望有一天,張家界人能把張家界峰林(圖片)掛上紐約現代美術館,那么我們也就上了世界的殿堂。這個也許我個人終其一生也難達到,但它應當成為全體張家界攝影人的目標。